法学考研培训机构

一生难忘的旅程 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两位老师南海科考归来

??4300米,潜入谜一样的海底

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两位老师南海科考归来

深圳商报2020年4月21日讯 日前,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底拍摄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鲸落。鲸落是非常罕见的海底奇观,迄今全球只发现不到50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辉、廖然两位老师当时就在“探索一号”上,不仅亲身体验了科考的全过程,更是鲸落发现的见证者。4月初,两位老师结束长达20余天的“海上历险”,回到深圳。谈及这次旅程,廖然老师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一生难忘!

最大惊喜:发现鲸落

在本航次中,中科院深海所“探索一号”船带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海域针对海底垃圾、冷水珊瑚、海山生态、沉积物和岩石等有关科学问题展开实地考察和样本收集。此次科考收获颇丰,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发现了鲸落。

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在深海中,鲸落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生态系统——一座鲸落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在北太平洋深海里,鲸落维持了至少有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的生存,大大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科学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鲸鱼死后都能形成鲸落,也并不是所有的海洋环境都能够形成自然鲸落。海水深度和相关的物理环境,对鲸落生态圈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鲸落十分罕见,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自然鲸落也不足50处。本航次科考队队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赵牧秋表示:“鲸落从形成到最后完全分解,可能需要几百年时间。这期间不光可以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甚至可以影响到新物种的演化。”

这一次,我国科学家在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的鲸落,约3米长。科学家们分析,这个鲸落为齿鲸的尸体,很有可能是鸟嘴鲸,目前在鲸尾上尚有组织残余,估计它死亡的时间并不算长,具

有长期观测价值。

海底宝藏不止鲸落

据悉,马辉、廖然两位老师此次科考的任务是利用自制穆勒显微镜测量海底沉积物(包括硅藻壳、有孔虫等)、深海微生物的偏振特性;利用自制偏振相机记录海底目标(包括海底悬浮颗粒物、海底沉积物、大生物和岩石等)的偏振图像。两位老师还分别进行了下潜,最深到达4300米;通过实地考察,亲眼目睹了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大生物等景象。

廖然老师在科考日记中特别提及,海底世界看似荒凉,实际十分热闹。除了鲸落,海底还藏着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珊瑚、海绵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比如,死珊瑚中有个洞,而活的没有洞;这个洞是否是生命相关物质的传输通道?它有什么特殊性?珊瑚与岩石上的连接处是一块白色的薄块,它让珊瑚与岩石基地非常牢固粘合,它会是什么材料……”廖然老师表示,冷水珊瑚的生存方式、生存策略目前还是一个谜。本次科考后半段,“研究冷水珊瑚的习性,通过它来研究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变迁,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此外,“海绵是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也应该重视。”为了解开这些海底的秘密,科考队员们的生活可谓是“不分日夜,只争朝夕”。

发现鲸落靠的不是运气

很多人认为,发现鲸落是科学家们的幸运,但在廖然老师看来,偶然背后存在着必然。他表示,此次科考队长丁老师说过,综合国内外深海载人潜器的经验,每执行一定数量(30至50次)的下潜都会有重要发现。因此,“大家在执行下潜计划时,都要保持敏锐,多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敏锐的“嗅觉”,科考队员们才能在一日日看似重复的下潜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廖然透露,“探索一号”上有很多特殊的规矩。比如:睡觉关门但不要锁门,人不在时开门,不能穿拖鞋出卧室……原来,这些规定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锁门和开着门都是为了在出事后及时发现、方便救援。因为船在海面上颠簸,有人因为穿拖鞋出卧室而伤及脚趾甲,所以走出卧室最好不要穿拖鞋。科考队员们的生活条件是完备的,食物充足丰富,但吃饭时间却雷打不动——早上

7时、中午11时30分、晚上5时30分。“过了

时间有时真没饭吃,只能吃泡面”,廖然老师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都严格遵守一条——“与下潜目标无关的样本不采,只采典型的样本,尽量少采,少破坏,杜绝无目的采样”。既要保障科研,也要关爱自然,这是科学家们约定俗成的规矩。

“面对具体问题,觉得自己知识不够、能力不足,不过这反而激活了潜能。我们殚精竭虑想办法、千方百计求答案,每天都精疲力竭又兴奋不已。”回首此次科考,廖然老师在最后一篇科考日记里写道:“在这条船上的经历需要我日后慢慢咀嚼、回味,吸取它的营养,直到再次回来。”(记者吴吉 通讯员陈超群)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