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和专业有“五虎”和“四小龙”的说法,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被称之为“五虎”,而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了入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燕山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被称之为“四小龙”。
这9所高校的机械工程学科和专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经过多年发展以后,“五虎“和“四小龙”已经被洗牌,有的学校继续大踏步向前发展,依然“虎虎有生气”,而部分学校却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被其他学校所取代。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目前排在前9位的,即A类学科的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的并非是机械工程学科和专业的排名,而是想说说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
我们都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这就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至关重要,这对肩负着培养制造业高端人才使命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所以,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高端人才要求的变化,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也要随着变化,必须把培养目标聚焦到面向智能制造的高端技术人才上,既具有基础的机械工程综合能力和高度的信息化能力,又能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知识结构、职业精神、网络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能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要。
其一是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
“中国制造2025”是高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产物,集成化、智能化要求高,知识更新的迭代周期缩短,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知识,这样才能使该学科和专业的知识结构实现发展性的动态平衡。机械工程研究生来源的本科大多数是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科之间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缺乏,只有加强跨学科融合的学习培训才能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二,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要具备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智能制造活动是包含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要素的集成性活动,工匠精神是制造技术高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产品和服务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表面上是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本质上更是不断吸收最前沿技术、创造
出新成果的理念和追求。
随着智能制造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产品质量关乎用户满意度,甚至用户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
,因此,工程师的专业行为对公众安全、健康和福利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我国政府明确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其三,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要能够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
理所当然,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
机械工程研究生应具备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对智能制造情境中的众多工程技术信息进行观察,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分析问题,发现技术创新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对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权衡和检验后选出最优方案,进而将该最优方案落实的能力。
“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这都需要制造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面对纷繁多样的前沿知识,精准获取关键知识并形成事实方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中国科技要发展,机械工程学科和专业负有重任,各个高校应当抓住机遇,适应时代新的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戮力前行,取得更大的成绩。
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