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m毕业论文奖已经成立15年了,当年成立的原因,是因为我很担心中国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赶不上国外水平,我希望能够提升国内研究生水平。”丘成桐谈及初衷时表示。
他很欣慰地表示,今天,可以

骄傲的说,经过多年的积淀,我们拥有了世界顶尖的师资力量,有了能培养出世界最好学生的能力。华裔数学家可以和国际同行媲美,我们的中学生、大学生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本科生可以和mit(麻省理工学院)比较。但是,研究生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如何,不是看科技产生多少产业、挣多少钱,而是大学研究生的水平,这是最重要的指标。国际上,好的研究生源源不断地为学术届、工业界乃至整个社会注入创新力量,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丘成桐说。
在与哈佛大学研究院院长聊天时,院长曾对丘成桐说,哈佛大学在19世纪末期开始成立研究院以后,哈佛才成为了大学的重镇。所以研究院是学术界最重要的地方。“一个国家的强盛在研究院,研究生是带领整个国家向前走的‘尖兵’。”
谈及国内外大学研究生的差异,丘成桐说,国内大学还是将研究生看作徒弟和学生,研究生还是跟着老师在学习,但是国外的研究生院基本上老师将研究生看作是研究者,只不过年轻一点,但是观点很重要。
丘成桐认为,应该提高研究生待遇,提供研究经费和生活经费,为他们进入研究道路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研究生自己也要在生活上独立自主。“国内研究生的资助比国外少得多,一个研究生假如在生活上不能够独立支持自己的话,很难想象他能够有独立的、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让研究生至少是最好的研究生在生活上能够独立。”
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博士论文,成为了重要文献,改变了一个学科的走向。
“未来几年里,我们要打破国外对中国的封锁,最关键是要将研究院研究生管好,研究生是很重要的,能够改变整个学风。”丘成桐说。要培养学生自立,让他们自己考虑题目,自己朝着有深度的方向训练。鼓励学生走一条探险式的、重要的学术道路,引领未来的科研方向。
丘成桐记得,1969年9月1日离开香港到了美国,自己找房子,在圣诞节,同学们都回家了,他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看书,阅读了大量书籍。“在图书馆找到一篇文章,我自己就学习怎么样推广它研究它。没想到几个礼拜后我完成了这个研究,当前有不少研究是自己摸索出还算是可以的方向。”
丘成桐认为,能走出自己的道路,还得益于良好的学术氛围,“我发现我的同学都野心勃勃地想走自己的路。”
“我们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找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这才是我们数学家要成就的事情。”丘成桐希望,大学能够营造这样的学风、建立体制,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自由讨论、自由地走自己要走的学术道路。
做研究,不仅需要大师带领,更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励和 助。
丘成桐说,期望我们的学者多交流,用自己的想法激励对方。过去,我们的学者往往惧怕自己的想法被人抄去,尽管这的确会发生。“我一辈子做研究,从我的很多朋友那里得到很多想法,但很多人也拿了我的想法去用。总的来讲,我收益的比损失的大很多,所以我希望学生、数学家能够用这一观点来看待学问,敞开胸怀,互相交流还是很重要的。”
“当下,是世界人才竞争的时代,美国大学的成长不单是靠美国学生,靠的是大量全世界最好学校的学生,期望我们让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一起加入我们的研究院,将研究氛围培养起来。”丘成桐真切期待五年、十年之后,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期望大家能够 忙!
此前,丘成桐还提出,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它不要我。我只有一个大学可以选择,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所以就拼着老命走了下去。当年,陈景润那一代数学家也是这样的,沉下心来拼命做学问,做着做着就成功了。“文革”十年把以前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打破了。到了“文革”以后,那批本来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年纪大了,而且经过十年“文革”胆子变小,做学问时也怕做错,怕出问题,不敢闯。
科学总是要依靠年轻人来继承发展的。但是,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太穷了,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开始把目光投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希望能够在国外走出一条路来。这批人出国后成长了,开始做得很好了。国外的生活条件、学术环境比中国好很多,这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当时愿意回国的人我是很佩服的。这几十年来,中国已经习惯那些好学生出国,就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自己也经常说送了多少学生去哈佛、斯坦福,以此作为学校的一种荣誉。
到了今天不一样了,现在中国的生活水平什么的已经追了上去。我希望这段时间能够真的培养一批年轻人起来。现在年轻人士气不错,愿意做一番事业。我常去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内地的学生比台湾香港要好,要用功。很奇怪,年轻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想着赚钱,学习不太用功,现在越来越用功了。
我说大陆内地的学生好,主要是指本科生。中国本科生培养是比较接近全世界第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与世界第一流还相差很大距离。
我们应当鼓励第一流的本科生留在中国做研究生。这一点很重要。美国著名大学除了聘请一流的教授,另外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研究生。
中国大学对研究生的态度存在误区。一般都以为研究生是跟着导师学习的,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就是导师的研究团队。美国的教授都是与他的研究生、博士后一同打天下的。很多研究生的想法其实比教授还好,他们更容易探索出不同的方向。博士生的研究则更重要,他们的论文往往能够改变整个学科的方向。
中国的政府和大学应该了解,导师带研究生,不是培养,而是互相 忙,一起开展研究。现在中国给研究生的支持经费太少。据我了解,清华大学一个月给研究生1000多元人民币,有些研究生为了生计需要出去打工,这就太不合理了。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哈佛大学一年给一个研究生的生活费是25000美金,学费是全免的。很多人到了研究生就已经结婚娶妻,有这些钱才能让他生活得不错,才能没有柴米油盐的后顾之忧。这样,研究生就可以跟着导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拼几年就能够做出第一流的学问。
我们要对研究生充分尊重,并不是让他跟着导师学习那么简单。这样才能将他们的研究精神培养起来。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评价机制,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引导年轻人做好学问,做好了给予奖励,而不能反过来为了奖而去做学问,为了将来拿院士去做某种学问。
本文转自“学术世界”。
征稿启事
言十│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思考及建议
【目录】《计算机教育》2022年第11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2022年第10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2022年第9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2022年第8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2022年第7期
【编委寄语】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由“课堂教学改进元年”想到的……
南大陈道蓄教授:教学生提问和教学生答问,哪个更重要?
【言十系列】: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及其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
北大李晓明教授:从趣味数学到趣味算法到趣味编程——非专业学习者体会计算思维的一条途径?
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思考
新工科与大数据专业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计算机教育研究文章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