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原学子向往海的辽阔,出生于华北平原的李继朝也带着对大海的向往来到了大连。如同开阔的海一样,大工开阔的文化与校风也深深影响着李继朝的昨天与今天。
每周一晚上是研究生例行班会时间,辅导员薛光老师总是非常认真地组织同学们围绕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有一次,大家针对如何处理学生犯了思想上错误的事展开了讨论,李继朝认为学生犯错应该严加处理,批评教育。但薛光老师说:“还未走向社会的年轻学生,如果是初次犯了一点错误,我们应该包容他,指引帮助他改正就好,严厉的处理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压力。”就是在这样包容、鼓励独立思考的环境下,从内陆而来的李继朝思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说这是大工对自己一生最大的改变,直至现在。
“很多事情是相通的,思维打开了,创新的点子自然就来了。”为了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学校研究生院组织了不少课外小组活动,李继朝加入了“创新发明小组”,研究生期间就申请了两项专利。其中一个思路是,当时一个烟头引起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新闻引起了李继朝的注意,他想到通过阻断氧气进入烟蒂,从而使其扔掉后能自动熄灭,经过反复实验,最后他设计出的烟过滤嘴成功阻止烟蒂燃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李继朝是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学生。在李继朝看来,蹇院士可以用“性子倔”来形容,越是遇到科研难题他越不退缩,势必发起挑战,攻克难题。做硕士论文试验时,蹇院士指导李继朝合成一种杂环单体,但其使用何种催化剂、如何溶解、怎样控制用量都是未知数,李继朝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起了退堂鼓。但蹇院士坚持,虽然看起来不可攻克,但到底能不能合成出来要试了才知道。他鼓励李继朝要敢于挑战,面对未知多试验。这一个性,李继朝深受影响,受用一生。
投身改革开放主战场
课上课下,李继朝的科研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高度肯定,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希望他留校任教。那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李继朝投身改革开放主战场的直接契机。他决心在火热的经济领域做出一番事业,婉拒了学校的美意,去了鞍山化工一厂。
1992年的工厂非常需要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更是稀缺,凭借大工的学历与工作能力,进厂不久,李继朝就成了工厂研究所所长。当时,为了填补国内空白,工厂承接化工部委托,开展“引进美国合成材料碳五”工程。研究所人员24小时循环加班,在工地现场反复试验,研究其具体应用并推广。12月份的鞍山,到了晚上12点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地上滑的很,李继朝也仍要骑着自行车去交接班。凭借这股韧劲,一年后他升任工厂副总工程师,参与美国技术的吸收与应用等。又过一年,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管理能力,李继朝都已经独当一面,于是出任副厂长。由技术攻坚转为对外贸易,这是李继朝第一次在新的领域发起挑战和尝试。
工作越是深入,越是让李继朝意识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深圳。1998年7月,到北京出差的李继朝在宾馆的《参考消息》上读到一则招聘广告,深圳市的中兴通讯求贤若渴,正在招聘管理人才。喜欢挑战的李继朝没有犹豫,“到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去。”他寄出了简历。从副厂长到跟100多人挤在格子间,晚上住在工业区的集体宿舍,躺在一米宽的木板床上,李继朝内心的落差极大。但33岁的他没有后悔,第二次在新的领域挑战、尝试。
向“无人区”进发
来到中兴一切归零,心态归零,之前的工作经验也归零。从一名生产计划员开始做起,每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安排生产计划,李继朝的心情非常好。这里工作效率高,执行速度快,机制灵活,热火朝天的氛围激发着李继
朝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哪怕是从化工行业转行至毫无关联的通讯领域从头学起,李继朝也没有皱过眉头。本职工作外的时间,李继朝尽可能旁听各部门的开放会议,新员工培训、干部培训、技术交流会、产品交流会、网上学习平台……那段时间里,李继朝疯狂打卡补课。三个月后,通过公开竞聘,李继朝升任部门经理,正式开始向通讯研发的一个个“无人区”进发。
2004年,李继朝开始负责更重要的产品任务,当时中国尚处网络通讯的2G时代,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最多发个图片,3G、4G还处于研发试验阶段。而身处行业最前沿的李继朝,已经开始组织团队围绕5G通讯的终端产品进行研发,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等各类APP,今天司空见惯的移动会议电视交互系统就是那时的成果之一。
2007年,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李继朝兴奋地向大家描述十年后人们可以用手机进行视频会议的场景。“手机上还能发视频?”大家认为他在说天书。“现在不能发,十年以后就能发了,不仅能发还能多人视频交互。”李继朝解释道,“想到这个创新点的时候,就像是登山来到了一片无人区,放眼四周眼前所见都是新的风景,那种感觉太惊喜,太有意思了,那个时候我们进入了5G研发应用的‘无人区’。”李继朝出神地回忆着。随后的几年不断攻关试验,李继朝带领团队围绕这一技术领域,成功申请并获得了2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来到中兴的第九年,李继朝升任公司副总裁兼任产品总经理。
增加生命的宽度
2015年,这是李继朝加入中兴的第16个年头,这一年李继朝已经48岁,他忽感人生短暂,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就要增加生命的宽度,是时候向新的领域发起挑战了。于是他将职业生涯再次“清零”,转身组建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朝着金融领域勇敢迈进,这是他人生第三次转行,进入新的领域。“在金融领域我可以学习巴菲特的理念,再做30年,直到80岁,自己干没有退休一说。”
“顺势而为,成就自己”是李继朝的座右铭。通讯领域是年轻人的天下,在身体精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之时,毅然急流勇退,转身进入金融领域,
正是李继朝顺势而为的选择。五年来,每年看几百个项目,与创业团队交流,与投资大咖开闭门会议,研判技术趋势和国内外产品进展。
2018年,经过反复调研,李继朝投资一项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该项目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如今已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正在做IPO的准备。“我们投资的另一项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项目,今年也有几千万的利润,也在做IPO准备了。”创业项目方总把投资人称为天使,“天使可不好当,不但出钱,还要出资源,出策划,我准备先学习十年,十年后再大干。”
李继朝的人生,如同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一样,成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和转型。而一次次成功的转型,得益于李继朝的敏锐、专注、创新和勤奋,也得益于母校大连理工大学的悉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