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年尾了,相信考研的小伙伴们都陷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在考研复习期间,大家除了各种笔记、视频课外,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历年真题了。

这就和我们在高考之前猛刷各种考试卷子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培养所谓的“题感”,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
话说,真题对于考研复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那么,在什么时候做真题才是最合适呢?是否所有的考生都需要海量刷真题呢?我们来看一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真题复习不可少,对学习效果帮助很大
几乎所有的考研上岸的同学,都会提醒后来者,要注重真题的使用,尽管如此,很多小伙伴可能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真题是否必不可少。

实际上,很多考生在考研复习阶段,对于知识的掌握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出现遗忘某个知识点的现象,而你所忘记的知识点恰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而做真题,就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储备,查缺补漏的最好方式。
而且,考研知识点和试卷题目是不同的,知识点都摆在明面上,学生只要看到某个突出的关键因素,就能找到对应的公式、解决办法。
但是试卷习题却不会这么简单,往往需要调动各种能力,包括文字分析、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常常说的“题感”。


这些技能往往是复习知识的另外一种高度,是书本中所不具备的。概括的来说,就是书本知识是地基、基础,而考试题目是建筑物。
而随着考研的热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研学生,如何从这些人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人,就需要借助考试题目。
这几年的考研题目真的是花样百出,难度也不断增加,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也就越来越“挑剔”,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这些题目,可能就回答不上来了。

通过真题,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扩充自己的习题储备,慢慢就能感觉到出题者的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进而养成“熟能生巧”的解题思维。
因此,考研生在复习阶段,千万别忽略真题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将这些真题“吃透”,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拿到高分。
一味地刷考研真题也不可取,关键在于“吃透真题”
虽然真题很有价值,但是一味地刷题也是不理智的。真题的使用关键不在于“刷”,而是“吃透”。
首先,要从错误中寻找出自己与正确答案的差距。刷题的时候,难免会一错一大片,这个时候,学生千万不要焦虑。出现问题,并非让你悔改,而是纠正自己的答案。
关键在于要分析自己为什么错了,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差距以及产生错误的路径。

只有反复弄清楚这一点,才能够避免同样的题目一错再错,并且能够保证如果再次遇到这道题,就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答案。
其次,从错误中找到关键点。同样的知识点,可能考察的形式不一样,但同时错误了,就说明是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纰漏。这时候,是学生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期。
一方面,要摆正心态,不要因为一个知识点错误,而导致灰心丧气。另一方面,要赶紧翻书,对于遗漏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最关键的内容。避免下次再犯。
考研真题何时使用最关键,太早做没有价值
或许还有小伙伴想问,既然真题这么有效,复习的时候能够搞“题海战术”吗?理论上,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但是不能否定有的人真的是靠着刷题最终上岸的。
这是因为此类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掌握就比较好,能够从真题中找到所谓的“题感”,复习的效果更佳好。

但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要先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在做真题。一般,六七月份就已经完成第一轮复习,然后在过一遍知识点,就可以考虑做真题了。
这个时候,最常见的就是错很多题目,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会因此自暴自弃,所有就不适合大量的刷题,而是更加节制,才能不浪费每一道题目。
进入到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小伙伴们要好好利用真题,查缺补漏,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扩充自己的习题储备,来取得一个更好的成绩。
【今日话题】
考研复习是否需要大量刷真题?